吉林省紀委近日對外宣佈,吉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、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藍軍,因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。人們或許對這個名字還有印象,曾任松原市委書記的藍軍,在離開松原時曾受到過“千人歡送”,其中有一群西裝革履的“群眾”,拉著寫有“松原人民的好兒子”、“我們不願您走”等字樣的橫幅,頗為引人關註。
  時至今日,其被調查的消息傳出,彼時已受到諸多質疑的“千人惜別”場面,又添上了不少諷刺的味道。以這種“接受萬民傘”的形式襯托自己“有為”,無論是自導自演,還是下屬溜須拍馬,其中體現的都是封建思維的遺毒。更何況,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原本就是地方官員的本分,做得好與不好並非秀出來的,而要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。
  事實上,這種頗具策劃意味的歡迎或歡送場面,究根到底還是在作秀。無論聚集了千人還是萬人,也不管條幅上寫著多麼肉麻的語句,都不是群眾對官員的真實評價。這跟官員下基層時擺拍照片,或是帶著攝像師與群眾偶遇一樣,不過是在製造民望。真正的口碑無需這種明面上的“表彰”。“知政失者在草野,知屋漏者在宇下”,地方官員到底幹得好不好,群眾心裡是有數的。
  只不過在現實中,群眾的評價對於官員晉升等影響有限,遠不如製造“萬民擁戴”的大場面效果好,這或許也是一些地方官員熱衷製造上述“景象”的原因所在。就像上個月因涉嫌違紀被調查的“紅毯書記”李連玉那樣,發動大量人力物力,就是為了進京開會時能在電視上露一面。這種“博眼球”的方式,暴露出的是官員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,尤其是民意表達的渠道不夠暢通。如果群眾評議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,地方官員或許就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為民服務上了。
  所以說,看待地方官員的作秀行為,既要考慮到官員自身的作風問題,也不能忽視評價考核模式對官員行為的誘導。通常而言,權力源於誰手,官員就會對誰負責。因此,打通民意表達渠道,完善群眾評議機制,那種“擁戴秀”,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場了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問題官員為啥熱衷“萬民擁戴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izjqqinwgrd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